日前有傳媒報導指政府計劃斬十八棵古樹,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是錦田水尾村的樹屋。記者訪問港大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詹教授形容錦田樹屋是『國寶』1,砍掉實在可惜。詹教授稱樹屋為『國寶』並無誇張,除了樹屋本身已達 400 歲樹齡外,它亦曾經見證了香港一項重要的歷史事件 -- 遷界令。
遷界令源於清初華東至華南沿海一帶海盜倡猖獗,他們原是明朝遺民鄭成功的舊部屬,令清廷頭痛不已。當年為了斷絕海盜的補給,頒下了禁海令及遷界令,禁海令就是禁止沿海居民出海及海上作業,此舉嚴重打擊香港的沉香工業。在《香港為什麼叫香港?》一文中如此說:
既然禁了海運,香港的沉香工業便無法繼續下去,自此成為絕嚮。禁海令雖惡,但及不上隨之而來的遷界令重創了香港的經濟民生。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下令沿海 50 里居民內遷,在百度百科如此說2:因為當年香港普遍盛產沉香樹,而沉香具有商業價值,商人便把沉香木經石排灣出口到內地及東南亞等地。遷界前石排灣的香木船運生意十分蓬勃,所以得名香港,即出口香木的港口,而石排灣附近一帶的村落都稱為香港。
可見當時遷界令導至華東華南沿海地方生靈塗炭,元氣大傷。華南的遷界令約於七年後逐步撤除,當中被迫遷徙的原居民,僥倖能夠存活下來的,除了傳統五大族人 (鄧、侯、廖、文、彭氏)外,大部分都選擇落根異地,沒有回流香港。鄭成功一部在東南沿海一帶繼續抗擊清軍。為了最後消滅抗清力量,清廷發佈遷海令(按:即遷界令),北起北直(河北)、中經山東、江南(江蘇)、浙江,南至福建、廣東省沿海居民均屬遷海範圍。清廷強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其中廣東地區曾連續內遷3次。清廷派滿大臣四人分赴各省監督執行,違者施以嚴刑。四省中尤以閩省為最嚴。沿海的船隻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燒燬,城堡全數拆除,越界者不論遠近立斬不赦。凡遷界之地,房屋、土地全部焚燬或廢棄,重新劃界圍攔,不准沿海居民出海。遷界之民丟棄祖輩經營的土地房產,離鄉背井,倉促奔逃,野處露棲,「死亡載道者以數十萬計」。遷海令的實行,使農業、漁業、手工業及海外貿易都遭受很大的摧殘。人民生計斷絕,流離失所,其間曾不斷發生激烈的反遷海鬥爭。
所以遷界令對香港影響之嚴重,不亞於後來英國人的統治。遷界令除了令傳統的香木業、鹽業及漁業毁於一旦外,也令香港人口起了重大變化,原因復界後的香港土地荒廢,人口稀少,清廷策略性地安排江西、福建、廣東惠陽、潮州和嘉應等地的客籍人士移居香港,他們就是我們熟悉的『客家人』3。因為客家人在香港的歷史短暫,所以仍然擁有一套有別於本地的語言 -- 客家話。
經過三百多年的歷史演變及經濟發展,當年遷界令的遺蹟大多都沒有保存下來,錦田水尾村的樹屋是當中的異數。當年鄧氏村民被迫遷界多年,復界後回歸錦田,發覺屋旁的榕樹,氣根已經包圍了整幢房子,錦田樹屋因這個原因被保存了下來,這是當年遷界令的重要見證。除此之外,錦田的周王二公書院,就是為紀念當年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上奏請求復界的恩德而建。上水廖族曾經集資興建德報祠紀念周王二公,由五族共同成立『周王二院』公司管理,可惜五十年代一場大火焚毁了整個上水石湖墟(見《上水石湖墟》),石湖墟重建後沒有重建德報祠,原址命名了『巡撫街』記念周王二公恩德,而『周王二院』則搬至新財街,每年農曆六月初一,五族人都會相聚拜祭周王二公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 ... 2/19704992"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http://baike.baidu.com/view/94547.htm"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docume ... unnel5.pdf"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5-07/ ... 475402.htm"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461

新財街的『周王二院』公司,圖片來源自 Google Map。
原文網址:http://www.cchu.com/?p=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