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m/pb3.c ... a01/01.txt"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曾來函發表〈十年房產變磚頭?〉及〈買樓常勝成思考枷鎖〉的一位讀者,剛再來文論述他估計佔中後香港未來政局可能的發展,以及對樓市可能造成「先苦後甜」的分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前言
對經濟分析員來說,政治是言論禁地,謝國忠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但現實裏,政治和經濟是錢幣的兩面,相輔而成。以《經濟學人》雜誌為例,過半內容討論政治而非經濟。聯儲局主席何以由猶太人把持,與20名主要莊家(primary dealer)的關係又是如何?當然,在美國這個號稱民主自由的國家裏,討論這課題,輕則炒魷,重則惹來監管當局的調查。
今天本人是讀者身分,自可暢所欲言,一抒管見。先聲明,以下純屬政治分析,從不同持份者利益看事情,以便對事態作出明智判斷,再做投資決定,內容並非本人的意識形態立場(ideological stance)。理想歸理想,感情只會模糊認識,阻礙清晰思考。
舞劍
政改只是佔中的借口,支撐的動力(underlying momentum)源於各種不滿情緒,如雙非、自由行、高樓價等。如此理解,便可明白為何一向恪守法治的香港人,亦有極大比例支持佔中。
但從中央政府角度看,如果特區政府部分政策得到市民支持,而部分則被反對,特區政府應作檢討。但回歸以來,市民對所有政策皆一面倒反對,這等於是說,特區政府沒有認受性(legitimacy)。如果任由情況繼續,即使是小事如加電油費,也可引致大規模運動,以致動亂。請記住,67年暴動,是由小輪加價引發的。在中央政府眼裏,政改所「導致」的運動,是偶發的,沒有政改,也可順手拈來找其他借口。要留意,特區政府是代中央政府在香港管治,這亦等如是說,香港社會並未承認中央政府在港的管治。
以美國為例,在建立目前廣被認受的聯邦制度過程中,將95%(有說是99%)的原住民屠戮殆盡,近代史這一頁種族滅絕的行為,在教科書中只被輕描淡寫為英雄如何保衛「家園」,與「野蠻人」對抗。家園既不是你的,那誰是野蠻人呢?以上例子歷史中比比皆是,滿清如何在以漢人為主的社會裏建立認受性,相信不用本人在此班門弄斧。中央政府不是省油的燈,大家應預期,正如古今中外所有政權一樣,特區政府在建立認受性的過程中,陣痛是必然的。
香港的群眾運動,在中央政府眼裏,客氣點說,是101(導論)水平,直接點說,非常發條式(clockwork)。6月10日發表白皮書先來點刺激,再追加8月31日決議,目的是要香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將對手底牌盡起,而事態發展亦確如是。
一國兩制的政治目標,是為收回台灣作秀,各位看官,這個秀成功嗎?台灣快有地方選舉,再有總統之爭,明眼人都知道國民黨大勢已去,民進黨上台後,只會愈走愈遠,再加上日本武裝決心已露,在未來若干年,會是一對惹火的配搭。中國有句老話,千里缺堤,源於蟻穴,香港雖成不了台灣的示範單位,但動輒上街,卻對內地有示範作用。如有留意內地地方新聞,一個簡單的消息,隨時可動員數千、萬群眾上街。
事情發展至此,維持香港政治現狀的成本已高於其價值,對中央政府來說,在港實行有效管治,已是刻不容緩,是時候「動手」了,這就是610白皮書、831決議等舞劍之舉的背景。
沛公
中國執政黨是以毛澤東領導的游擊戰起家,當中重點是:將時、勢為我用,各國軍事學院皆須學習毛澤東理論,以知己知彼,可惜香港了解的人不多。在中央政府盤算中,佔中運動既在預料之內,如不加以利用,豈不浪費之;再進一步說,如能利用佔中運動,一舉「拿下」香港的長治久安,豈不美事乎。
所以與其說學生被美國、泛民利用,倒不如說中央政府是佔中運動最大的得益者:政改原地踏步應是囊中物,兼可將責任推給泛民。互相指責是民主政治的永恒手法,以美國財政懸崖(fiscal cliff)為例,博納(Boehner)及奧巴馬(Obama)互相指責,其實責任誰屬,不問分析,只問意識形態,中央政府可算是「入鄉隨俗」。
再者中央政府隨時可就清場形勢,運用《基本法》18條,將國家安全法應用於港。不過這做法也能理解,以特區政府目前的認受性,23條立法看怕真是50年不變了。當然,要推行以上策略,計謀外亦需政治意志,這亦是中央集權,如中國、新加坡等的優勢,再過十年美國要面對一個軍事上對等,但有強烈政治意志的對手,情況殊不樂觀。
樓市
以火山爆發做比喻,熔岩噴發實為釋放地層下的能量,一天能量未能完全釋放,火山仍會繼續爆發。同樣道理,佔中運動實為抒發積壓的情緒,而這情緒在過去近二十年不同政客所挑動下,不是數次運動就能平息。在未有23條/國安法前,積壓的情緒會在政客挑動下,藉不同理由宣泄,直至觸動底線為止。歷史主旋律(情緒)的進行是必然的,副旋律(各式運動)的進行是偶發的,在主旋律的休止符(如23條/國安法等)來臨前,副旋律的停頓,只能視之為主旋律再奏的引子。
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類似23條/國安法的法律,恕本人想不到一個理由香港可以豁免,所以實施只是時間問題,本人亦估計會是以月、年計,而不是以十年計。可以想像,在實施23條/國安法後,中產,尤其是約一百萬已有外國國籍的家庭,必掀起移民潮,不過如果歷史是指引的話,以89年後的移民潮為例,同中產對賭,贏面是不錯的。樓市會「先苦後甜」,這亦是另一次財富轉移的機會。
為何會是「後甜」呢?以本人較熟悉的金融為例,人民幣如果能成為國際結算貨幣,目前國際上以美元為標的(denominated)的資產將被洗倉,後果是在岸及離岸的美元利率將會上升,這亦是說,國際投資者不必再為美國的投資及消費提供廉宜融資。試想想美國為得到穩定的石油供應而在中東發動無數戰爭,再想想如果美國按揭利率由目前的4-5%上升至7-8%,我相信這亦會是發動戰爭的理由。
當然,戰爭是立體的,亦不一定有硝煙,香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平台,要破壞人民幣國際化,有什麼比破壞香港穩定更簡單、直接、便宜呢。了解這點,自當明白23條/國安法實施之時,亦是香港作為人民幣中心起步之日。本人會以天使的面孔,即社會不太政治化;及魔鬼的身材,即擁有最利金融發展的不成文法制(common law system),來形容香港未來在金融方面的發展。
當然陣痛是免不了,而〈十年房產變磚頭?〉中各項因素亦會在短至中期不利樓市,在「先苦」,即價格反映完成後,樓市又是另一條好漢。
撰文: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